“上海法院法进百企护民生”法治宣讲系列活动:沉浸式精准普法让企业直呼“实用”!

2021-12-08 来源:中新网
法治宣讲 保护民生
  

讲师阵容强大 课程量身定制

  一次好的普法相当于法律精神的诠释。此次参与“上海法院法进百企护民生”活动十分看重法官讲师人选的挑选,讲师由各家法院的资深法官来担任,其中有享誉法律界的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还有著名的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这些讲师不仅专业知识过硬、审判经验丰富,而且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讲座和调研活动,熟悉企业的法律需求,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难点,从而能够更精准地为企业提供司法延伸服务。

  为了更好地提高讲课的有效性,上海高院法治宣传处和人大代表联络室还在前期做了细致排摸,通过座谈会及调研问卷等形式,收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普法诉求,然后综合考量相关法院的专业领域特长,度身定做了针对性极强的专题宣讲,授课范围包括涉外企业、归国华侨企业、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企业、金融企业、环保企业等不同类别,兼顾授课面的广泛性。

  2021年10月,当上海高院人大代表联络室从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处了解到,该委员会希望为外贸企业搭建平台学习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业法律知识时,人大代表联络室主任叶苹立即将这一信息反馈给法治宣传处,法治宣传处迅速与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沟通,根据企业提出的需求策划了一场关于“外向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讲座。

  此外,针对金融行业的普法需求,上海高院和上海金融法院分别举办了四场金融法律讲座,内容包括民法典与金融风险防范以及独立保函、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私募基金纠纷、融资租赁,授课人员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由于课程内容丰富且切中“要害”,讲座不仅在金融企业中颇为“抢手”,还吸引了金融监管机构前来听课。

  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精准定位,讲师们在讲课前也花费了大量时间搜集相关法规政策、经典案例,并结合听讲企业的需求将艰深的法律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

  上海高院金融庭法官高琼专门为讲座准备了近百页的PPT。“我这次在准备融资租赁讲座的课程内容时,还拿到了一份问题清单,这些都是融资租赁研究院从报名听讲的融资租赁企业中收集到他们非常关心的关于融资租赁的法律问题。”她向笔者展示了这份问题清单。

  这份长达两页纸的问题清单上,提问内容非常具体,比如“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否作为融资租赁物?”“司法实践中对租赁物价值如何确定?”“融资租赁服务费的合理费用标准如何确定?”“担保人的责任范围有哪些?”

  “我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融入到我要讲解的知识体系中,希望能让讲座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作用。”高琼说。

  上海海事法院在授课讲座开始前,前往行业协会和航运企业进行走访调研。由于在当前的航运新形势下航运保险纠纷频发,调研中,许多企业表示希望能获得更多航运保险法律方面的知识,帮助航运企业规避法律风险、稳健经营。

  “我梳理了航运保险审判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聚焦法官审理海事保险纠纷的思路,以及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和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并搜集了典型案例和统计数据作为补充,帮助与会代表更好地理解讲座内容航运保险方面的法律知识,让与会代表既‘听得懂’,又能‘用得上’。”上海海事法院海商庭庭长谢振衔说。

  紧扣时代脉搏 直击企业痛点

  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企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劳动者则面临待岗、失业、收入减少等风险,劳动关系不稳定性增加,涉疫情劳动关系矛盾逐步凸显,越来越多与疫情相关的劳动争议诉诸法院。

  “既然这次我们走出法院,走到企业中去做普法,就应该讲讲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上海二中院法官乔蓓华表示。

  她这次主讲的讲座以“疫情常态化下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及纠纷化解”为主题。她通过政策解读、案例讲解、现场互动等形式为大家介绍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企业与劳动者如何有效稳定劳动关系,实现双赢。

  “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是否需要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合同在隔离期间到期是否可以终止?”“‘共享用工’法律关系的问题如何处理”……每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抛出,总能引发会场的一阵讨论。

  在介绍政策、分析案例的同时,乔蓓华也提示企业自觉履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协商方式取得员工谅解,合理变更合同,携手共渡难关。“我总结了六点协商方法,与大家分享:熟悉法律法规,协商方案有理有据;分析请求看实质,提出合适方案;设身处地设计解决方案,切实解决问题……”言简意赅的六点方法,高度浓缩了乔蓓华二十余年劳动争议审判工作的精华,她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经验分享给大家。

  疫情除了给中小企业用工带来压力,也同样给涉外企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并衍生出更多新的问题。一旦牵涉诉讼,当事人在境外如何不受疫情影响顺利开庭,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涉外企业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上海海事法院针对航运企业举办的宣讲活动中,有企业提问:“疫情影响下,中外当事人如何通过线上诉讼服务参与海事案件审理?”上海海事法院的法官们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耐心予以回答,为企业做了权威的诉讼指引,还在宣讲活动中重点介绍了在线庭审、在线调解等在线诉讼的操作流程和步骤。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诉讼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和代理人采用,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增进航运企业对上海海事法院线上诉讼服务流程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将线上诉讼真正‘弄明白’,‘用起来’。”上海海事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陈懿表示。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要应对疫情等外部环境和突发状况带来的风险,还需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各种法律风险。近年来,企业经济纠纷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且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这些纠纷案件往往暴露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规避法律风险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我想从一个司法者的角度去分享法官的裁判理念、裁判原则,以及这些裁判理念和裁判原则背后的司法考量因素,这样有助于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对交易行为的法律后果有更为明确的合理预期,并能更好地树立起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上海金融法院法官单素华称,“每个领域有各自的行业特点和相应的行业规范要求,我最终选择从目前金融各领域存在的一些共性和突出问题,并重点结合《民法典》的相关新规进行了分享。”

  “投资活动必然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规范的市场秩序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和不必要的风险,”上海高院金融庭副庭长沙洵表示,“通过讲解上海法院审理的典型案例,希望能帮助金融企业更好地厘清责任和义务,从而规范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更好地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强化价值引领 服务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使命。当前上海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上海法院正在积极主动为“五个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也尤为重要,将环境保护作为司法服务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法院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体现。

  因此,在“法进百企护民生”系列宣讲活动中,上海高院不仅仅针对企业的痛点“对症下药”,还在活动中更注重通过司法裁判的解读和宣讲,最大限度发挥司法裁判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比如挑选上海金融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和上海海事法院分别对应金融、知产、海事审判领域的授课讲座,对环境资源刑事、行政、民事审判实行“三合一”集中管辖的上铁法院则专门准备了环资保护方面的授课,充分利用专门法院的专业化审判资源为企业做精准司法服务,强化司法裁判的价值引领的作用。

  司法裁判之所以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不止因为它单纯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化解社会矛盾,还直接影响和引领公众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法院的判决,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将法律规范及其所融入的社会价值观展现在公众面前,进而对社会产生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指引、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此次“法进百企护民生”活动中,参与授课的七家法院尤其关注通过对法律精神和裁判要义的解读,发挥司法的规则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让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

  “知识产权创造要有权利意识,知识产权运用要有合同意识,知识产权保护要有规则意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法官陈惠珍在讲座伊始,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三个“意识”。针对目前较多中小企业不了解如何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的情况,她为此次宣讲作了充分的准备,“希望能够通过案例解析,将每一个诉讼‘事故’转化为案例‘故事’,为企业提炼出卓有成效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让权利意识、合同意识、规则意识真正融到企业的精神血液里。”

  “普法工作是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法官吴盈喆表示,“司法审判工作是被动的、滞后的,出现了案件才能够进行审理,但是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为企业进行普法,帮助企业预防诉讼,这是我们可以主动做的。毕竟诉讼只是保护知识产权、惩治侵权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希望通过我们普法工作一点点地推进,能够覆盖更多的受众,让大家尊重知识产权、学会保护知识产权。”

  “希望法治讲座不仅能给金融机构与企业起到警示风险与规范操作的作用,还能通过案例介绍与规则解析,表明法院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基础上,依法平等保护国内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态度,从而达到提升与改善我国营商环境的效果。”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审判二庭庭长符望坦言。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企业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责任。这次授课我主要是将平时办案中涉及企业及其负责人、主管人员的环境刑事、行政、民事法律风险进行分析释明,希望企业能从中吸取教训,提高环保法治意识,合法合规经营。”上铁法院法官杨建军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企业是生态环境工作的主体,既是环境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人。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让企业自觉履行环保义务、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在健康、舒适、优美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权利,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反响热烈 实践意义凸显

  “法进百企护民生”法治宣讲系列活动得到了企业的热烈欢迎。

  每次讲座通知一出,报名者络绎不绝,场场爆满。据悉,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有的场次因为报名人数太多,还采用了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如上铁法院组织的环保主题讲座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在线观看。

  “我是一个归国侨商,回国后自己创业办了企业。因为对国内的环境和法律政策不太了解,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法律问题。”一溪古(上海)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相廷感慨道,“听了上海一中院黄英法官的讲座后,我对涉外贸易中的法律知识有了基本的概念,包括合同的处理、案件的审理过程、仲裁裁决的认定等。讲座内容干货满满,非常实用,感觉受益匪浅。期待以后有更多这样的讲座可以普惠到更多的企业。”

  “金融类法律纠纷有着多元性、复杂性、前瞻性的特点,此次上海金融法院‘上新’的这些案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案例比法律更鲜活,通过精品案例的发布以及法官对司法理念的分享,让企业在实践中有更明确的指引。”作为一名资深法律顾问,来自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万夷芳分享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特别是有关独立保函案例的介绍,展现了中国法院尊重国际规则的态度,也充分彰显了中国法院的专业性、务实性与国际化的视野。”

  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杨建生秘书长参与组织了上铁法院的环保法治宣讲活动,他对这次活动感触颇深:“这次环护产业协会与上铁法院合作开展的环保主题法治宣讲活动引起了强烈反响,法官的案例分析、法律条款解读加深了企业对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增强了法治观念,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协会还会继续和上铁法院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携手为环保企业普法释法,努力为上海环保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杨建生秘书长在宣讲活动后表示。

  关于企业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的问题,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信息与发展部主任冯岗留意到,“目前有不少企业用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存在不足,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组织的讲座对我们今后如何在工作中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发生纠纷后如何做好证据保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冯岗希望法院能够更多采用接地气的方式,将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展现给普通大众。

  上海市人大代表高毅对上海海事法院的讲座印象深刻:“专题讲座增进了大家对海事海商法律规定、法官审判思路的了解,体现了上海海事法院务实、亲民的工作作风。通过对典型纠纷的梳理,对合同条款进行要点提示,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矛盾纠纷。我相信上海海事法院将以优质的海事司法服务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不仅听讲者纷纷表示参加法治宣讲活动受益良多,授课的法官也表示在作讲座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上海高院法官高琼在讲座后坦言,“这对我来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企业最想了解的问题,往往也是我们司法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和争议焦点问题。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可以帮助我对法律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对司法实践起到反哺作用。”

  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七家法院选派资深法官以公众开放日、法律讲座等形式,为涉外企业、归国华侨企业、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企业、金融企业、中小企业等百余家企业提供了针对性的特色法律活动,10场活动惠及356家企业近500人,内容涵盖金融、知产、海事、外贸、劳动争议、环境保护等热门法律领域。

  通过系列宣讲活动,企业获得了来自司法权威部门的专业法律知识讲授,提升了权益保护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法院也收集到大量业界关心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据了解,上海高院正在着手对宣讲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之后将适时出台相关司法建议,对行业执业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完)

http://www.sh.chinanews.com/fzzx/2021-11-13/93227.shtml


上一篇:人社“局长走流程” 走近初心 走进民心 下一篇:上海市总工会劳动关系部各领导莅临独立日考...
推荐阅读

社保新变化:分征局面即将结束 6

2018-12-14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