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创城示范作用全面升级创业服务

2021-11-30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就业 民生
  

记者:早在2008年,人社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的通知》,2009年确定首批82个城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城市在人口数量、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哪些特质的城市适合开展创业型城市示范创建工作?

李志更:总体来看,城市的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人才集聚程度比较高,创业机会比较多,创业发展空间比较大,是能更好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倍增效应的地方。开展创业型城市示范创建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比如以下几个方面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经济发展比较快,中小微企业发展比较好。有这样经济发展特质的城市,创业机会往往比较多、市场环境对初创企业比较友好、创业发展空间比较大。

对创业工作比较重视,创业扶持政策比较完善。一个城市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比较健全、扶持力度比较大且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比较高,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比较好、相关工作开展比较扎实到位,也就意味着城市的创业环境更好,创业资源更丰富,创业成本更低,能更好提升初创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持续发展能力。

创业服务质量比较高,创业教育培训能力比较强。良好的创业服务和创业教育培训是减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帮助创业者提高创业成功率。因此,重视创业服务队伍建设和创业服务设施条件建设、重视创业教育培训供应能力和质量提升的城市,也就意味着它的创业服务和创业教育培训的专业性、精准性、实效性都比较强,创业发展的支持保障水平会比较高。

记者: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一座城市是否达到创业型城市的标准?

李志更: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达到创业型城市的标准,特别是能否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

比如,在创业主体发展层面,可以观测自主创业者和市场主体的增量、市场主体的存活率、自主创业者和新增市场主体的结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契合度,等等。

比如,在创业贡献层面,可以观测创业对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创新创造发展、提高劳动报酬和社会财富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注意观测创业型城市建设对就业优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的支撑贡献。

比如,在创业环境与生态建设层面,可以观测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质量水平,关注上述体系的健全完善程度、精准有效程度、回应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建设创业型城市面临新形势,需要更加注重提高创业质量

记者:与之前相比,十四五时期开展这项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志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开展创业型城市示范创建,是以点带面,提升创业带动效能,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相对而言,十四五时期开展这项工作具有升级版特征,面临的环境形势也有一些新特点。

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工作基础更好。在创业政策扶持方面,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逐步优化,极大破除了创业束缚,提高了创办市场主体的便利化和规范化水平;拓展投融资渠道,减税降费,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加大了提供创业资源、降低成业成本、获得创业回报的支持力度。在创业服务提供方面,逐步建立起了集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多元服务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服务方式更为多样;不断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创业平台支持链条更为完善。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在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的创业培训快速发展。在创业文化涵养方面,随着各类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对创业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创业氛围不断优化。

引导鼓励各类群体创业,创业主体更加多元,工作任务更重。当前,开展创业型城市示范创建工作,在创业主体方面,不仅要继续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群体创业,还要加大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要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要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业提供便利等。在健全完善创业型城市创建政策时,要统筹回应各类主体的创业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群体采取针对性的激励引导措施。

更加注重提高创业质量,更加充分释放创业带动效应。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时,要更加关注创业质量,不仅要注重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也要充分释放创业的创新创造效应,鼓励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创新创业,培育和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创业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记者:十四五时期,建设创业型城市需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李志更:创业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多方努力,要做的工作很多。

强化部门协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创业型城市涉及部门多,因此要健全优化组织领导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注重协同作战和责任落实。同时,加强创业政策支持,破解创业者在市场准入、行政管理、投融资等各方面遇到的难题瓶颈,提高政策精准度与回应性,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风险和成本,提高政策获得感。

加强创业引导,鼓励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创业。引导创业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在重点发展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发展需求。

打造全生态、多层次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服务软硬件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加大平台载体建设力度,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城市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全要素全天候的一站式服务。此外,还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倡导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优化创业教育培训供应,提升各类群体创业能力。在提高和保持创业教育培训普及性的同时,要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获得的及时性、便利性。

https://www.clssn.com/2021/09/01/991190.html


上一篇:创新赋能 服务提质 强化人力资源支撑 下一篇:让残疾人沐浴社会保障“暖阳”
推荐阅读

社保新变化:分征局面即将结束 6

2018-12-14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