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就业壁垒依然存在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当前,我国针对青年群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陈云: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更是就业服务的重中之重,关乎青年成长、人生价值实现。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首先,我国建立了从中央到村一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全、服务模式多样。青年群体作为我国就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时享受到了公共就业服务内容。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年就业群体,我国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就业服务链,可以针对高校毕业生、城镇青年等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服务。
在就业服务主体方面,青年就业服务主体多元,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参与的多元化供给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同发挥作用。
在服务内容方面,青年就业服务内容广泛,包括就业见习、就业援助、创业指导、职业能力提升等服务内容,为青年就业提供全方位、多领域,贯穿职业发展全过程的就业服务。
在服务方式方面,青年就业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线上线下联动,就业微信公众号、网上就业超市等创新服务,服务方式与青年求职行为习惯逐渐匹配。
总体来说,经过长期发展,我国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相协调,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记者:我国青年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陈云:目前,我国青年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青年就业服务宣传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政策服务机制都较为完善,但多数青年对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就业服务政策了解较少,青年就业和就业服务之间存在一定脱节,服务宣传力度不足。
二是青年就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为青年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不足,服务内容还无法满足个性化就业需求。
三是青年就业服务壁垒依然存在。青年群体就业具有流动性较强的特点,但一些地方还存在就业服务壁垒,比如只针对本地青年提供就业服务,设置享受政策的条件限制等。
四是青年就业服务缺乏一定的互动反馈。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未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影响就业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强化兜底保障职能发挥机构服务效能
记者:青年群体是重要且宝贵的人力资源。政府和市场应分别从哪些方面发力,提高青年就业服务质量?
陈云:从政府角度来看,一是要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配置,强化队伍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完善就业服务内容。二是要促进需求侧宏观经济改革,为青年创造就业岗位。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上同时发力,维护青年劳动者就业权益,改善就业结构,提高青年就业稳定性。三是要激发青年创业潜力和创业活力,鼓励青年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并带动就业。四是加强就业服务宣传和互动机制,让更多青年就业者了解公共就业服务内容、就业政策。还要加强就业服务跟踪调查,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质量评估,形成就业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市场角度来看,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有盈利性质,其就业服务专业化程度也更高。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是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提升为不同青年群体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的能力,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满足不同青年的个性化就业需求。二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对自身服务规范、标准、质量,就业信息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自我监督。
总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青年就业的兜底保障服务,聚焦长期失业青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青年等群体,采取就业援助服务等措施,促进帮扶就业。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聚焦青年群体市场就业需要,进一步细化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使服务能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记者:《“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要高度重视城镇青年就业,强化城镇青年就业帮扶。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等城镇青年群体就业?
陈云:新生代农民工等城镇青年是青年就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这部分群体就业,关键在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是保护劳动者就业权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为就业供给主体,应向全体劳动者提供权利均等、机会均等以及结果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要特别重视外来劳动者享受扶持政策的均等化,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增加基层就业创业服务经费支持,强化就业服务过程监督管理,从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等城镇青年群体享受均等化就业服务。
记者:未来,如何创新青年就业服务,使之适应新时代、新经济的发展,帮助青年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陈云:创新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对于促进青年持续稳定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
一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青年就业服务涉及主体众多,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更有效的参与协调机制。政府要履行自身职责,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服务政策。市场要规范自身发展,发挥优势特点,更加高效精准服务就业。社会要调动各主体力量,促进资源整合,提升青年就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优化全过程就业服务。目前,青年就业服务更多聚焦于求职前服务,而对于就业后的服务相对较少。要进一步增强贯穿职业发展全过程的就业服务,关注青年就业群体在转岗信息、转岗培训、就业权益保障、职业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就业后服务需求,形成全链条的就业服务体系。
三要构建以职业技能提升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针对各类青年群体,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年就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把培养青年就业能力贯穿到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支持青年群体提升岗位技能。同时,健全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提升青年群体就业的获得感。
四要增强就业服务覆盖面。目前,随着新业态发展,新就业形态成为青年群体就业的“蓄水池”,应进一步增强就业服务覆盖面,完善新就业形态就业服务,同时,放宽对新就业形态的规制,为青年就业拓展新的就业空间。
五要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采集求职者信息,增强就业供需两者之间的有效对接,使公共就业服务覆盖更多青年群体。
六要推动就业服务体系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协调。将青年就业服务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大背景下统筹考虑,强化青年就业服务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提升青年就业服务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https://www.clssn.com/2021/09/13/99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