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劳动和崇尚劳动一样,也是全社会应当树立的劳动观。尊重劳动是指社会“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社会风尚的营造应从价值塑造、劳动实践、制度建设三个层面有效展开。
以劳动故事启蒙劳动价值认同实际上是寓教于情、寓教于乐,让受教主体在情感共鸣与愉悦感受中认可崇尚劳动与尊重劳动的价值所在。劳动启蒙故事至少应包括:中国传统劳动故事、红色资源中的劳动故事、当代劳模与匠人的劳动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传承,营造“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风尚。
其次,正如德性养成需要道德行为积累一样,崇尚劳动与尊重劳动风尚的营造也需要劳动实践的反复力行。例如开展家务劳动实践、学校劳动实践、社会劳动实践等。
第三,劳动尊严来自劳动获得,也即劳动者应当在劳动过程中有所获得而感受到被尊重。劳动者的劳动获得可以是物质的,如工资、奖金或各类物质品;也可以是精神的,如荣誉称号、奖状、锦旗,或一个尊重劳动者的行为表达,如敬礼、鞠躬、眼神认可等。但无论哪一种获得,劳动者都会因此而感受到劳动的尊严与人格的被尊敬,进而忘却劳动中因消耗体力和脑力所带来的疲惫,并为持续劳动提供强劲动力。
同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劳动者体面劳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需要相关劳动体制的完善与优化。劳动体制完善与优化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相关劳动制度设计与安排上,深入推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劳动分配制度的落实,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彰显劳动者的尊严感、成就感;处理好资本与劳动在劳动分配中的关系,国家要在制度设计上节制资本的贪欲及其对劳动的挤压,实现公平正义,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风尚的营造提供制度保证;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绿色环保的劳动环境与场所,尤其是对一些特殊劳动者(高危职业劳动者和残疾劳动者),应该在制度安排上给予更多的照顾与统筹,真正营造起人人劳动平等、人人劳动受尊重的社会风尚。
(本文作者:魏冰娥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劳动报记者 徐巍 整理)
https://www.51ldb.com/shsldb/zc/content/01740c04844ec001e2da5db4be7427e2.html
出处: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