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总工会发布《上海工匠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2018-11-15 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市 工会
  

5.jpg


  新民晚报讯(记者鲁哲)市总工会昨天(14日)发布的《上海工匠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报告》显示:3年来,上海选树的280名工匠中,非公企业仅有72人,占总数的26%,与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比例相比,明显过低;工匠的收入水平连续提升,但其收入与自身付出及贡献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技能人才浪费太可惜


  自2016年起,本市已选树280名上海工匠。3年来,市总工会持续跟踪研究这一群体,昨天(14日)正式发布了《上海工匠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报告》显示,280名上海工匠中,非公企业仅有72人,占总数的26%,与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比例相比,明显占比过低。另一方面,农民工仅有28人,对这类人员的培育选树上明显滞后。

  与此同时,在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去产能化进程中,相当多的产业工人被动调整,有的岗位轮换、有的另谋职业,这使其积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技能技艺付之东流,造成了技能人才浪费与流失。


  对策及建议:


  上海工匠选树活动要向非公企业倾斜,给予地区非公企业更多机会和平台,推荐选树更多来自非公企业的上海工匠。

  注重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各行各业尤其是企业要将生产一线的农民工纳入技能提升培养体系,制定规划,全面加强技能培训、技术练兵、技能竞赛,系统提升技能水平。


  收入与付出有差距


  近两年来,工匠人才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报告》对对前两届部分工匠收入跟踪调查发现,2016年有57人被评为工匠时,个人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约9859元,2018年为11187元,月收入增长1328元,增幅达13.5%;2017年有65人被评为工匠时,个人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约10087元,现为11003元,月增长916元,增幅达9.1%。收入调研反映,上海工匠人才收入虽有提高,但其整体收入水平与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更与其自身付出及对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有较大差距。调查还显示,89%的工匠希望增加收入。

  对策及建议:

  建议进一步改善工匠人才的福利待遇。加大对工匠人才表彰奖励力度,使工匠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用。相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协调,建立符合工匠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补助性津贴制度和工匠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与其能力与水平相匹配的相关福利待遇。


  非公企业不重视工匠选树


  上海工匠选树活动开展3年来,已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宣传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热潮。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获评当年年度十大热词。在全市范围掀起了宣传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热潮,但不可否认,当下社会上仍存在部分对“上海工匠”不够重视的现象。

  《报告》指出,全市大多数单位,尤其是多数国有企业相当重视工匠人才的培育选树,但也有部分单位,尤其是部分非公企业因为怕麻烦、怕占用工作时间、怕影响正常工作、怕工匠评上后要增加工资,甚至怕工匠因此另谋高就等原因,不重视工匠人才的培育选树工作。

  由政府主导,工会、人社、教育、行业、企业相互协调配合、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的工匠培育选树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目前市级层面的工匠选树仍然是工会独唱,没有形成大合唱。工匠选树激励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制度机制健全亟需跟进。


  对策及建议:


  针对部分企业不重视选树工作,《报告》建议,各级工会要聚焦经济园区、开发区,广泛开展职工素质工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探索建立工匠纳入高技能人才居住证积分、积分落户、享受公租房等政策。


原文链接:

http://newsxmwb.xinmin.cn/shizheng/szt/2018/11/15/31454220.html


上一篇:甘肃省出台助盲就业脱贫行动实施细则 吸纳... 下一篇:求职大学生常见就业歧视:学历 专业和学校
推荐阅读

社保新变化:分征局面即将结束 6

2018-12-14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