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从事艰苦岗位的劳动者越来越少 分配制度应向他们倾斜

2018-07-16 来源:东方网
人力资源
  

5.jpg


  据《劳动报》报道,“从总体供求关系上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愿意从事这些艰苦岗位的劳动者越来越少了。”沪上资深劳动法专家、劳动与社会保障杂志主编周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生活水平低,为了生存只求一份工作便好,但相较于父辈们来说,眼下80、90后这样的“二代农民工”,不仅经济水平宽裕不少,求职的选择余地也变大了。


  艰苦付出本身就具有价值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气温一高,使得户外岗位上作业变得更为艰苦,当然就加大了人员流失。关键在于,此时企业该怎么做?周斌说,企业要做的是,转变老观念,适应新的供求关系。


  “知识性强的岗位固然有价值,户外的体力、技术工作岗同样也有价值。可以说,艰苦付出本身就具有价值。”他提出,想要在高温下留住、吸引户外劳动者,讲到底,就是认同他们的价值,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户外岗位工资应高于室内


  在认同了其价值之后,还有一个公平问题。或者说,高温下企业涨薪招户外工,那么工资是否涨到位了呢?


  周斌谈到,劳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通过“比较”而来的。打个比方,在两者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户外岗位职工就应该比在室内办公的职工拿得多,“企业单位的政策应该向户外劳动者倾斜。”


  他强调,要树立一个观念,即通常情况下,户外劳动者的工资,只能涨不能降。“对户外岗位来说,工资福利是刚性的,企业单位不仅要根据每年公布的工资指导线,为他们调整薪资,薪资还应该与时俱进、跟着市场走。”


  此外,用人单位更不能踩着法律底线来给工资,“现在,不要以为用底线工资,就能留住户外作业的职工。”


  人文关怀不可或缺


  除了薪资要到位以外,人文关怀也不可少。


  酷暑下辛勤劳作的户外职工在坚守岗位,此时,送上一杯清茶,递上一块毛巾,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人性化的尊重和慰藉。特别是作为主管单位,如能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适时适度地调整职工工作时间,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或者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给高温下作业的工作人员以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帮助解决一些吃住行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等,就更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周斌说,高温下的关怀是一种考验,考验劳动者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管理者是否将劳动者的幸福指数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其实,高温下多些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对企业和社会而言是会增加亲和力和安全感的,也有助于提高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m/20180716/u1a14077865.html

上一篇:成都再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大成都范... 下一篇:设“妈妈班组”实行弹性工作制一举两得
推荐阅读

社保新变化:分征局面即将结束 6

2018-12-14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