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杭州7月2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剑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今天上午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了职业资格清理情况和职称改革督察复审中发现的典型问题。
据通报,某高校评价标准分类不完善,副高职称未分类评聘;个别“双肩挑”人员的成果与岗位关联度不大。某中小学高评委至今仍未制定细化的分类评价标准,评审简单通过划定通过率来把关质量。高评委会主任由行政主要领导担任,违反省里的有关规定。
通报还说,某省级高评委评审程序不规范,小组评议中每位评审对象的材料,只经1名专家审阅,内部监督不到位。某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严重脱离岗位,申报时“有岗不依”,无空缺岗位的仍按考试合格数70%推荐;评审通过后“有岗不聘”,导致职称还停留在个人待遇上,没有与事业发展结合。评审标准不符合省里指导标准的改革方向,仍然强化论文科研,量化比重甚至高于其他标志性业绩。
“从督察复审反馈情况看,各领域职称改革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说,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与学校办学特色结合还不够紧密,没有从学科建设出发优化岗位设置,教师评价标准分类粗放,不少高校的聘期考核机制还不健全,还是存在职称能上不能下,“一聘定终身”的现象。
省内各地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分学段细化不够,评价指标仍然以论文、科研为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一线业绩的比重过低,学校竞聘考核结果在评审中没有得到体现,学校的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各地对基层医护人员的评价简单套用省里的指导标准,没有体现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日常护理的基层特点。许多市对评聘结合政策认识不到位,政策“过渡期”没有用在制度入轨上,而是存在“赶末班车”的现象,对今后的评聘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浙江深化职称改革以来、工程系列主管部门对各高评委的巡查力度不够。“大一统”的工程专业设置没有转变,缺乏对新产业、新业态中工程技术人员的针对性评价。评价标准陈旧,千篇一律,仍以学历、资历、论文和政府奖项为主,体现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不够。评审仍由政府主导,社会化评审改革步伐缓慢,难以体现业内评价,难以推动行业规范发展。此外,浙江省的出版、文学创作等领域评价标准过于陈旧,重论文、重奖项的倾向没有得到转变,业绩标准有待完善。
这位负责人说,浙江在高校、卫生、中小学和工程领域实施职称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向用人主体和行业组织放权,由学校、地方和行业协会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但是,放权不等于放任,对存在问题的高评委和单位,要求逐条整改,行业主管部门应实行一对一蹲点指导,督促整改落实。
在今天上午的新闻通气会上,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宣布取消20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表示将牵头建立职称督察复审机制,对标职称改革政策要求,以及改革的方向、举措、机制和成效进行重点督察;对评审标准掌握、程序设置和评审结果进行全面检查,指导督促省内高校加快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卫生和中小学要更侧重一线业绩考察,进一步下放评审权,在条件成熟的大型医院、学校试点自主评价;工程领域要由政府主导评审,逐步转为业内评价、政府监管;其他事业单位要严格落实评聘结合政策,做实岗位竞聘环节。
原文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7-07-28/doc-ifyinryq67677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