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连续13年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59万个

2017-02-28 来源:劳动报
就业 上海市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这是今年市政府在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目标。


  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达59.93万个,自2004年以来,每年新增岗位都超过59万个。今年新增50万岗位从哪里来?记者采访发现,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消费型服务业正释放出更多劳动力岗位,传统密集型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则逐步缩减。就业者需要迎合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新增就业主要来自第三产业

  电商、物流等行业增加明显呼吁职业培训能与时俱进


  在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十三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不低于50万个,每年帮助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累计带动就业超过30万人。”业内人士指出,上海新增就业岗位多来自于第三产业。虽然近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随着结构的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上海每年新增50万就业岗位仍有空间。


  三产两年增加就业16余万人


  “上海近年来的新增就业岗位基本都来自于三产。”上海某区人社局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传统制造业转型调整,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明显缩水,而IT、快消、互联网等行业的迅速崛起,不少企业招工需求增速迅猛。”


  上海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上海各行业总计从业人员从2013年的1368.91万人降至2015年的1361.51万人。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479.22万人,到2015年降至459.74万人。第三产业则从839.04万人攀升至855.76万人,两年之间增加了16.62万人。


  该人士向记者透露,新增就业岗位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城市经济的活跃度。“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拓展了就业空间,也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的一大亮点。从产业结构的视角看,第三产业带动就业能力更强。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度超过7成,有力地带动了就业。同时,随着近年来简政放权、减少市场干预等一系列释放改革红利措施的出台,个私经济蓬勃发展,也吸纳了大量就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本市私营企业累积户数同比增长11.7%,个体工商户增长5%。


WDCM上传图片


  新增50万就业岗位“不困难”


  “最终,新增就业岗位还应从市场化角度来看。在上海,如互联网金融、电商、快递物流等发展较快的行业,有大量市场需求,就有新增岗位的空间。此外,上海科创中心的打造,一些新兴行业的应运而生,也会释放出许多新的岗位。关键是以市场为导向,看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体系是否合理。在推动就业的过程中,上海其实是市场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并行的,这能有效增强供需信息的对接。”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相关专家指出,“目前上海新增就业岗位的渠道多元,除了政府部门、企业的招聘需求外,上海还有1万多家非营利性组织,从业人员达20万人,这些都是用工的主体。只要需求在,新增50万就业岗位并不困难。”


  上海市劳动保障学会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何永强认为,新增就业岗位,也意味着一些新兴行业的出现。“比如原来传统的保安现在成了特勤特保人员、快递、美甲师、理财师越来越多,这些岗位都是顺应着时代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的。同时,一些重点发展行业也吸纳了许多就业岗位。”


WDCM上传图片


  电商物流等行业增加明显


  何永强说,新增就业岗位的背后,也折射出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战略部署,今年外高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很多化工企业都要关停。与之相对的,随着上海老龄化的深入,未来家政服务的需求肯定会大幅增长,在一些需求量较大的服务型行业里,就业人数还将不断增加。”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近几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均有不同幅度增加。


  电商物流等行业的岗位需求也出现大幅攀升。记者从京东商城方面了解到,去年京东商城在上海地区全年招聘了超过3000名职工,今年的招聘量将至少与去年持平。饿了么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其运力系统中包括六千人自营配送和八万人的代理商团队配送以及一百多万人的众包的配送,用工量十分巨大。


  快递行业的洗牌和整合是大势所趋,未来的方向将是到家服务。“所以整个进城务工趋势是从粗放转向精细,从简单体力劳动向带有智能属性的劳动方向进步,整个社会服务体系也在转型升级。”


  此外,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预计将达45万人。在2015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为35万人。这意味着,5年之间,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将增加10万左右。


WDCM上传图片


  带动职业培训转型升级


  上海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新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达到100家。聚焦岗前技能培训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建立重点建设项目与职业培训联动机制。同时完善产业引领的培训项目开发提升机制,加快开发适应四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探索发展“互联网+”的培训技术。到十三五期末,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5%。


  “每年高校有18万毕业生,职业学校有6万毕业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应该关注如何让他们从一个学校人转变为一个企业人,能够根据岗位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相关专家说道。


  何永强认为,新增就业岗位也给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职工要通过培训适应岗位要求的变化。“同时,随着岗位的变迁,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时俱进。”


  签约人数从4.5万降至2.8万

  申城最大劳动力市场折射传统制造业转型调整


  随着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慢慢减少。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最大规模的来沪人员劳动力市场,下降近半的签约率,也折射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调整之路。


  去年签约人数缩减近半


  “富驰电子普工,3800-5500元/月;通用汽车仓库管理员,4000-5000元/月,班车接送,随时上岗”5块硕大的电子屏里,滚动播出着各类招聘信息。几位围观的务工人员一边看着,一边窃窃私语。温暖的早晨,在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劳动力市场,正是一派忙碌的景象。50家职介所里人头攒动,临时的摊位前,也排着十几人的咨询队伍。


  在这个上海最大规模的来沪人员劳动力市场,此刻正是一年中的“黄金时期”。“一般过年后3个月是招工旺季,企业在这个时候会有一个全年的规划。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招工计划,此时也正好是求职者最多的时候。”一位相关人士透露,虽然现在处于招工旺季,但是由于职介所提供的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岗位,和往年相比,招工量正在下降,务工人员数量也在缩水。“这和上海的战略转型有关,很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都搬走了,放出的岗位也就少了。对于许多制造企业而言,如果经济景气了,订单多了,就扩大生产线,也就会加大招工量。”


  在金桥劳动力市场,去年有2.8万人成功签约,而前年这一数字则达到4.5万人。“一天2000-3000人,成交的能有200人左右。”


  有制造业裁员幅度超7成


  上海通答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顺庆说,自己的职介所多年前就进驻了劳动力市场,这两年最明显的变化是许多传统制造业不再招人了。


  “主要就是因为传统制造业被迫转型。这两年,金桥地区的西门子、日立、松下、拜耳等企业都出现了人员缩减,有的企业裁员幅度超过70%。恰恰相反,餐厅服务员、商超营业员、快递运输等等,增长的幅度大概有一成。”朱顺庆说道。


  他说:“但一些服务性的岗位虽然岗位增加了,但其实这些行业流动性大,人员稳定性差,就业满意度一直不高。一方面企业用工不太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工资也不高,相对吸引力也要差一些。”


  漕河泾开发区每年释放岗位逾2万个

  技术人才需求逐年提升基础岗位解决长期失业青年就业


  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园区集聚了约3000家企业,其中大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的校园招聘岗位就释放出2万余个,其中约8成是技术岗位。”园区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园区内的一家科技驱动型企业,企业招聘经理告诉记者,企业这两年每年招聘100多人,招工需求量很大,且除了对技术人员存在大量需求外,企业的一些基础岗位也能解决一部分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


  长期失业青年“找到归宿”


  “进入公司后,感觉终于找到了归宿。”王业腼腆地说。出生于1989年的他,家里并不富裕,再加上自己身体的原因,高中毕业后就无奈辍学在家。“其实一直都想找工作的,但是很多单位都不愿意招我,也让我心里产生了自卑。”


  一个偶然的机会,经过徐汇区职业介绍中心的推荐,王业得到了一份来自于迅付信息科技的基础岗位。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我特地去书店买来了好几本几斤重的专业书,每天晚上我都坚持看。”半年的时间,王业被提升为部门组长。“在工作之余,我也去外面报班读书,晋升自己的学历,工作以后,能为家里分担一些压力,感到很欣慰。”


  在上海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请出家门,引入校门,走进厂门”的工作目标,聚焦长期失业青年以及离校未就业困难大学生,帮助其改变就业观念、提升职业技能和搭建信息桥梁。迅付信息招聘经理告诉记者,其实像王业这样的年轻人,企业这几年招进了不少。


  高技能人才成“稀缺品”


  据透露,迅付信息科技在各个层级都不断加注人员。“今年由于业务持续在发展状态,预计将招聘100多人,包括中层管理、技术开发、客户服务的岗位。”


  在招聘经理看来,由于第三方支付更新很快,企业的核心技术尤为关键,近年来企业的技术岗位招工需求也很大。“目前我们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8.8%,光是技术开发的职工就有100多人。”


  不过该人士坦言,由于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升高,一线工人流动性强,规模企业间的人才引进竞争又十分激烈,优秀人才及蓝领工人的招聘渠道少、招聘难度大。“相对来说,企业还是要靠优渥的福利待遇及企业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目前上海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蓝领工人、高端专业人才供给相对稀缺。”


  园区企业签约率超10%


  “因为园区内大部分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自2010年开始组织企业校园招聘活动,每年参与的企业有2000余家,释放岗位超过2万个。”漕河泾园区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2万余个岗位中,约有8成是高技能岗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推进,企业的招工需求越来越大,大部分的岗位是一线技术岗位,如软件工程师、信息技术等。”该人士告诉记者,园区招聘过程中,达成签约意向的求职者占比超过3成,最终达成签约的比例超过10%。


原文地址: 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13/node18/u1ai321994.html

上一篇:人社部:今年就业形势稳中有忧 招工难就业... 下一篇: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才回流加速 中国迎最大...
推荐阅读

社保新变化:分征局面即将结束 6

2018-12-14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