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涉嫌变相裁员 官方称无可奉告

2015/3/13 16:41 来源:劳动法苑
关停并转迁
  
  在日立工作了整整十二年的陈亮,从未想到自己会有一天以这种方式离开这家日资制造巨头。
  去年12月1日,陈亮向日立华之樱信息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申请离职,理由是该公司与其在无协商的情况下降职调岗,同时翻倍增大其工作量,无奈之下只能离开。
  但意外的是,12月15日,日立华之樱派出代表律师向员工交代,称公司要进行清算,并将与全体员工提前解除劳动关系。陈亮才恍然大悟:日立华之樱通过这种手段逼迫员工自动离职,以减少赔偿金额。《新经济》了解到,日立华之樱并未事先提前30天通知员工,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陈亮的代表律师郭韧认为,日立华之樱向员工隐瞒即将破产清算的事实,对重大的事项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陈亮还表示,类似他这样被迫离职的同事不在少数,他们都同样没有拿到相应补偿,目前正考虑采用集体诉讼的形式向日立追讨应得的补偿金。
  据知情人透露,有更多的日立中国子公司正欲撤离长三角。记者发现,几乎在同一时间,日立的另一家中国子公司也宣布破产,进入清算阶段——日立(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2月12日在网上刊登公告称:“公司股东会已决议解散并获得了解散批复,现已成立清算组,请债权人自本公告刊登之日起45日内向本公司清算组申报债权。
  在日立中国的官网上依然能见到日立华之樱的简介,但是其官方电话已经无人接听。记者联系上日立华之樱公司的人事部负责人,对方拒绝回答记者的采访提问,表示一切事宜已交由代理律师负责。
  华之樱公司的代理律师周军同样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并告诉记者双方均已向上海仲裁委提交意见,现在正处于审理期中,因此不便透露详情。他向记者强调,自己仅代理华之樱公司的此次诉讼,并不代表整个日立公司。
  同时了解到,日立华之樱公司的母公司是日立集团,因此记者直接向日立集团发出采访提纲,但截止发稿时止仍未收到相关答复。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突袭式离场并非日立独有,另外一家日资企业西铁城同样以类似的方式“逃离中国。2月5日,西铁城精密广州公司突然宣布解散,1042名员工被要求半小时内离开工厂。西铁城是日本知名钟表制造商,在广州有18年的投资生产历史,其撤厂的举措,被认为是珠三角外资制造业大规模撤退的信号。
  国内劳动法专家、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李迎春表示,对于西铁城提前解散的情况,劳动合同法并未规定公司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工人,因此西铁城的做法并不违法。
  但郭韧认为,虽然日立华之樱公司同样是用“提前解散的方式,以规避一些公司清算时所必须的程序,表面上看起来符合国内法律,但这样快速撤资对中国的投资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日立的衰落并非孤例,松下、东芝等熟悉的日本家电企业近年纷纷败走中国市场。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14年东芝电视全球销售大约720万台,夏普有800万左右,松下850万台,索尼有1200万台,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其说日本企业退出家电行业给中国家电企业带来更多机会的话,还不如说中国家电企业的崛起加快了日本企业的败退。
  为了实现资金筹措多元化并提高知名度,日立于1982年4月在纽交所上市。虽然在日本股市上外国投资者的日立股票交易有所增多,但在纽交所的交易情况并不如预期。2012年,为减少上市成本,日立宣布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于4月中旬提交退市申请,其困境可想而知。
  “支撑中国制造业过去三十年强劲增长的是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力三点一线的结合。但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传统的优势正在消失,如过去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等资源成本无偿划拨,环境成本几乎为零,随便排放。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陈志龙认为,现在所有的要素成本都在一夜之间不再便宜,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很正常。
  多家知名日资企业关停在华工厂,引起了中国官方的注意。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2014年日资企业的终止和减资情况其实是比较平稳的,“应该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是有进有出的,并没有出现日资企业全面退出的情况。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日资企业终止企业数基本和2013年持平,减资的企业数下降了3.2%。今年1月,日本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增长3.5%,合同外资大幅度增长46.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增长3.2%。“这几个数据看起来,整体上日资企业对华投资还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而不是相反。沈丹阳说。
  此外,沈丹阳还表示,近年来受到我国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跨国公司对其在中国的业务进行调整,包括关停个别工厂,像日本企业确实关停了个别工厂,但是总体上看数量是有限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两国间的政治摩擦也使得日企不得不重新评估在华设厂的风险。2012年,因钓鱼岛事件影响,全国各地共85个城市发生反日游行示威,大批的日资企业受到波及,不仅正常的生产被打断,其产品在中国的销量也一落千丈。(应受访者要求,陈亮为化名。)

原文地址:http://www.xinjingji.net/shangye/2755.html
上一篇:深圳计划在163家大企业推行直选工会主席 下一篇:特斯拉中国谈人事变动:是调整不是裁员
推荐阅读

社保新变化:分征局面即将结束 6

2018-12-14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