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统计局:就业形势基本平稳 潜在压力不容忽视
2016/9/6 16:08
丨
来源:劳动法苑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面对复杂经济的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煤炭、水泥、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和转型升级,采取多种措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控风险,上半年全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就业形势总体基本稳定。同时,就业市场结构性因素叠加作用凸显,企业用工减少趋势有所显现,就业压力和潜在矛盾不容忽视。
一、去产能初显成效,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上半年全省经济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有效需求持续发力,紧盯追赶超越目标,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以经济持续发展带动就业稳定。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2%;城镇新增就业23.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7.3万人,均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四上企业单位就业人员333.5万人,同比增加2.64万人,增长0.8%。全省就业形势在“新常态下持续稳定。
(一)化解过剩产能成效显露,行业用工需求冷暖不一。煤炭行业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陕西省煤炭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目标是去产能4750万吨,涉及富余人员7万人。截至6月底,已关闭了12处矿井,化解产能951万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以上。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从行业增加值占比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所在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钢铁所在行业)等三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9%,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化解过剩产能成效初步显露。
从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看,呈“两减一增趋势,用工需求冷暖不一。采矿业、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同比分别减少0.45万人和1.72万人,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加1.32万人。去产能涉及的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从业人员同比减少1.26万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钢铁所在行业)从业人员同比减少约0.8万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所在行业)从业人员同比减少472人。受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影响,新兴市场主体和新兴产业用工增速较快。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8.76万户,全省物联网、智能设备、VR相关产品、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制造行业增长加快,对人员需求增加。据智联招聘有关数据统计,新兴行业用工需求约增长10%,传统行业企业就业岗位则呈现减少趋势,制造业、房地产企业的就业岗位分别比年初减少5.7%和5.23%。
(二)高校毕业生增幅全国最大,优质岗位减少明显。今年我省共有约3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相比去年增加9%,为全国增幅最大省份。截止5月底,全省3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已签约24.3万人,签约率67.16%,同比增长2.95%,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尽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趋于平稳,但受到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就业岗位数量尤其是优质岗位数量下降明显。传统的优质岗位如制造加工业、能源等大型国企需求减少。根据《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以来西北大学校招聘企业数量有932家,同比减少了17%,而且以往省内岗位居多,约占总需求的70%,今年则以外省岗位居多。西安理工大学往年容易择业的水利水电和机械类专业今年企业招聘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0%。西安市人才市场举办的综合招聘会显示,企业提供的工资大都在1800元至2200元之间,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强。另外西安市2015年《青年就业创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者中,实际工资水平在2000-2500元的比例为43.7%,3000-4000元的比例仅为12.9%。
(三)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人数增加,本地用工增加趋势明显。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为522.2万人,同比增加21.1万人,增长4.2%,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增长较快,创历年同期最高水平。非农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二季度末,非农从业比重由上年的50.3%提升到52.6%,增加2.2个百分点。本地和外出的非农从业劳动力呈现“双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加速向省内“回流。二季度末,省外从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幅度加大,省内从业比重显著增加。从农村外出劳动力分布地域看,乡外省内从业人数占70.7%,同比增加3.6个百分点;省外从业劳动力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从业比重均有所减少,分别减少1.6、1.6、0.4个百分点,达到20.5%、2.2%、6%。据小微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显示,外地招聘企业数量下降,但本地企业数量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求职者中本地农村劳动者的数量明显增加。农民工占员工比重达70%以上的企业为55%,比重在50%--70%的为16%,比重在30%--50%的为13%,30%以内为16%;外省到我省务工人员占员工比重在20%以下的为95%。
(四)企业从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增加。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6月份,城镇企业从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2.5小时,比上月增加0.5个小时。从近一年情况看,企业从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从去年年底开始下降,今年3月开始上升。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波动明显,更能体现和代表从业人员受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则更多的承担了稳增长、保就业的责任,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变动相对较缓和。
(五)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的人员减少。根据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分析,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的最多,其次是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的。今年以来,因为单位原因丢失工作的人员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从1月的12.3%上升到3月的15.7%,随后下降至6月的9.06%。这与企业从业人员周平均工作同时佐证并反应了我省经济积极趋稳的发展走势。
二、多重矛盾交织,潜在矛盾和压力不容忽视
(一)企业在加快转型升级时存在就业供求压力。受市场效益、生产任务不足、机器换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企业在加快转型升级中逐步减员。如今,去产能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企业转产转型加快的形势下,较多职工面临二次就业。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会通过市场转移到其他有关行业就业,但仍有部分靠“出体力工作的劳动密集型人员是潜在的就业压力。据省人社厅分析,上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传导到我省就业工作中,领取失业金人数增加,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数预计增长2%,全省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数同比增长10.6%,远高于岗位投放4.15%的增长率。
(二)“安置难与“招工难导致的就业结构压力。随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不同行业就业情况也有所不同。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出现“安置难,一些小微企业仍存在“招工难。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妥善安置员工成为难题。以陕煤化集团为例,陕煤化集团铜川矿业公司去产能过程中,给企业带来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约8000多名职工的安置问题,公司通过内部分流安置,外部就业创业、内部退养、社会托底四个层次来积极安置下岗职工,截止今年6月,累计分流安置职工2663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部分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目前勉强维持的就业局面可能会被打破,部分隐性失业逐渐会显性化,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成本的逐步走高,“招工难问题进一步凸显。上半年,全省“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5.9%,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增速在提高。如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5.7%,建筑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2.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3%。调研中商贸企业的用工成本高、招工难的问题也更为突出。企业入职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动型性大,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用工成本。
(三)求职者择业“需求多、“期望高等潜在的现实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从业人员对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前途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更高,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对薪酬的期望值在逐步增加,小微企业用工调查中,50%的企业认为应聘人员素质和技能达不到岗位要求,技能和岗位不相适应;54%的企业认为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影响了企业招工。与此同时,体面的职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首选。较累、较苦、较脏的部分行业面临断代。比如镗工、车工等技工月薪能拿到七八千,铣工、氩弧焊、铆工的工资也都在四五千,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电工、保安、型材主控、管材主控等职位工作环境较差,工人流动性较大。
三、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推进全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一)瞄准重点人群,防范“群体性失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导致的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正在加重。一方面,要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管控好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群体性失业风险。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向下游产品延伸,实现化解产能过剩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用高端供给弥补去产能带来的损失。
(二)化解结构性矛盾,实施“精准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突出、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较为严重等结构性矛盾依旧困扰劳动力就业市场。要化解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消除阻碍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创新扶持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三)紧扣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发展,稳住农民就业。高度重视我省农民工向省内回流趋向,积极引导农民务工报酬预期,搭建供需桥梁,稳定就业水平。有效支持返乡农民创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脱贫攻坚项目安排上,鼓励、支持有能力的农民创业者,领办、兴办实体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多元发展,拓宽就业面。
(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是促进企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职业介绍机构登记、参加招聘会、浏览招聘广告等市场化方式寻找工作的失业人口占比仅有30.2%。要打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数字化。要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服务质量,积极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援助性就业服务,对重点群体提供专门服务。
原文地址:http://www.shaanxi.gov.cn/0/1/9/41/218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