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四大”已成求职“备胎”
2015/9/9 15:14
丨
来源:劳动法苑
文/Dasgo(投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转眼又到秋招季,各大高校跟我一样即将毕业的学生又开始为了一份心满意足的offer而使出浑身解数冲锋陷阵了。这汹涌而来的求职大军,虽然看着就“心好累,但我还是要抖擞抖擞精神,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其中。
而去年这个时候,我就在为现在的“悠然自得做准备了。我加入了一家心仪已久的企业的暑期实习项目,暑期实习不同于平时的实习,一般都是带有业务培训性质的,留用机会很大,被那家企业留用是我曾经梦寐以求的事情。今年暑假前,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offer,然而这份offer已经不知何时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更没能如之前料想的那样,过一个轻松自在的“秋招季,因为还是要和其他人一样,投简历,走校招——这份offer,只能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拿出来。
我实习的这家企业,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大之一,具体是哪家我就不说了。(识局君注:“四大是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即世界上著名的四个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和安永(EY)。)
曾经,“四大是很多有志于在财务领域发展的同学们的“理想圣地。我第一次听说“四大是在高中,当时的班主任让我们说一说自己的理想或是目标,在清一色的“环游世界的回答中,有个学习很好也很有想法的女生响亮地说道,我以后要进四大工作。
当时觉得四大跟OL这两个词都好洋气,瞬间觉得自己弱爆了。此后,四大、四大,这俩字儿好像都变得金光闪闪。后来我进了大学,有一次校友交流会请的就是一位在“四大的师姐,她从奔驰车上优雅地走下来的样子我至今念念不忘,由衷地闪起了心心眼,这,就是人生赢家了吧。
从那以后,我很关注四大,还参加了许多四大在大学里的“club(虽然因为时间安排不当都水过去了……)。这些club人气都很高,因为会提供暑期实习寒假实习的机会,或者找工作优先录取,还有各种培训、模拟面试,以及各种公司参观、企业文化学习的活动,反正看上去格调很高,很精英。我当时还是很热血满怀激情地向往着四大的,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是人家也不看你的专业啊,颇有一种“英雄不问出身的侠义风范。
然而,这所有的美好印象都在我去实习之后破灭了。倒不是说四大有多么不好,只是原来的期望值太高了,现在发现四大虽然依旧权威,依旧有很高的地位,但在很多方面,它其实也只是普通的外资企业,没必要去神化它。举一个例子,就拿它的办公室来说,我去的那家,在高大上的市中心大厦中,外表看来光鲜亮丽,但是进去之后是……长条桌,从门口排到窗户,非常拥挤、闭塞、压抑,有时甚至有人没座位。我不是在苛责它的办公环境(虽然真的算得上恶劣),而是想说这其实是整个四大在我心中的一个缩影,四大的工作如此,四大的人也是如此——表面很光鲜,实际很艰辛。
之前就在学校的论坛上看见一位学法律的学姐发经验贴,她说她大学过得太水了,不学无术所以最后只能去四大。当时我完全不能理解,可是实习的时候发现很多小伙伴都是这个心态。要么是“到四大拿个offer作保底,要么是“去四大刷一刷简历,总之真心想留下的并不多。在魔都是这样,在帝都也是如此,某财经高校的一个学院最初和四大签的offer(不是三方协议)超过了50份,最终只有8个去了四大工作。
我在自己周围同学里做了个小小的调查,大家最向往的工作里,四大显然已经不在其列,比较多的人希望去知名央企或者外资500强的总部、银行总部、知名投行、外资咨询公司、还有知名互联网公司。
为什么现在四大逐渐退却了光环,对90后,尤其是知名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如从前了呢?
我先自爆一下,之所以不想继续更多是我个人的原因。四大因为其名声在外,又不设专业门槛,如果对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职业规划都没有什么头绪的话,很容易被四大吸引,我不知道什么好,但别人都说好,或者别人都去的地方肯定是不会差吧——再加上很久之前就埋藏于心底的光辉形象,总觉得去了四大就快要走上人生巅峰了。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当面对着无穷无尽的excel表格的时候,当一天之中除了吃饭上厕所都在对着电脑时候,我才发现我对这个行业的美好印象真是图样图森破——关键是不适合我。
我想,现在对四大的热度消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家开始拥有更多更好的职业选择,不至于一大群人盲目跟风,从此进退两难。我的体会是,除非有很强的决心和毅力,或者对财务这一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一定的了解,否则慎重进入四大!君不见有多少人一想到早上要爬起来去四大上班就分分钟想自尽!
而四大曾经引以为傲的薪酬,现在似乎也在各种大潮的冲击下失去了竞争力。以前,较高且稳定的薪资水平是四大的一个典型标签,应届毕业生,毕业直接5~6k的起薪,可以秒杀一大部分职业了。但是,一方面是这份薪水的信价比越来越低了,类似的工作强度,投行律所等的薪水起码是1万以上,而拿同等水平薪水的行业,如银行,工作又轻松多了;另一方面,和其他的外资名企一比较,这个薪资水平也确实不高,近几年各路互联网BAT们如新贵崛起更是让四大的工资像抹了一层灰。
如果纵向地比较,看看四大的薪水在这些年的上涨情况。同样是第一年的员工,十年前是4800,如今是5~6k,增长了10%左右。在其他级别,10年下来,累计增长也基本不到10%。而同时间内,中国每年的GDP增长都在8%左右,像北京这样的重点城市,更是实现了每年12%-20%。相应的,居民的收入每年也实现了略低于GDP的增长幅度,大概在6%(剔除物价上升导致的影响)。按照这样的幅度,第一年的员工的收入水平,应该在7500的水平才比较合理(不包含物价上升因素),然而能拿到7500的少之又少。无怪乎在四大工作过的老人会感慨:国家在富强,城市在发展,同样的小朋友,生活反而变得愈加艰难。
四大另外一个吸引人之处就是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大方向上有两条,一条是内部晋升,一条是以它为跳板,跳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在四大一条路走到黑,是有明确的晋升方向,一般情况下是这样:审计员—高级审计员—审计经理—合伙人,刚入职的新人在3年后基本能升上高级审计,只要你能在事务所待下去基本可以维持一年一小升,三年一大升的频率。但是现在事务所内部的竞争也很激烈,被delay(延迟晋升)的概率也在增加,考虑到四大的工作强度,很多人觉得苦海无边,根本熬不过来。
而另一方面,俗话所说的“跳槽,真的那么好跳吗?四大的工作经历是块很好的敲门砖,但是就业市场也同样遵循市场规律的制约,过去的十年,中国的经济处于一个另全世界惊叹的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才催生了对审计经理和高级财务人员的需求,尤其是许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希望通过四大对自己的财务进行规范。同时,此前许多外企在中国也习惯于用四大。那时候讲到国际标准,大家都不会,只能请四大。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转型期,同时,外资公司的进入也没有那么高频,市场本身没有之前那么火热。再加上中国本土服务业的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也多了,许多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四大的差距越来越小(当然有些专业精神还需向四大学习),四大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来越低。
知乎上有个说法我还是比较认同的:
“企业所要的人才和四大人员的本质,是有一定区别的,大多数企业,他们需要的财务相当多数是从企业内部做起来的,因为这样的人才对于企业内部的沟通流程、突发状况,有着一定经验。而这一点是四大人员所欠缺的。有人或许会说,四大出来的,很多做财务经理,OK,确实有一部分,但不多,因为财务经理在一个企业内,真正用到财务知识的时候,其实不多,多的是和各个部门老大打交道,长袖善舞的能力,这一点,老实说四大的人员很欠缺。
这样看来,从四大出来后的转型的确没有这么容易了。所以,即使是在四大之中,也并不意味着有了保障,可以高枕无忧了,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还是要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这和所有行业都是一样的。
当然,至于户口等问题,更为现实,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政策,所以在此不做赘述。
不过真正待在四大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四大的工作环境接近于学校,是说它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也是说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看到很多在四大工作的人,明明加班到深夜已经完全没有休闲的时间,还会强迫自己每天看一个小时的CPA。
有四大出来的师姐讲到,四大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确实很有挑战性,也很有帮助。对真正想将财务作为一项重要工具或者本领的人而言,四大是个好去处,学习型的企业,较高水平且同龄的同事(这点的确很让人开心),足以解决后顾之忧的薪水,专业到位的培训机会,职业发展之路虽然艰辛但也清晰。
但是此前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去四大的现象逐渐在这几年的就业中改善,四大对于很多90后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外企,已被拉下神坛。